北京永定河畔 千年古鎮長辛店 一條老街的重生

北京永定河畔 千年古鎮長辛店 一條老街的重生

徜徉清代御道 感受國潮「新聲」

在北京西南永定河畔,有一處紅色文化和近現代工業文明的搖籃——千年古鎮長辛店。日前,長辛店老鎮城市更新啟動區一期正式亮相,這座永定河畔的「千年之舟」重新煥發勃勃生機。

清代御道串聯起年代博物館
從曹家口路與長辛店大街交匯處向北,一直到長辛店地區著名的「二百」——第二百貨商場,是此次新亮相的區域。
這裡的道路被一分為二:西半部分是由青石磚鋪成的平坦路面,東半部卻是大條石鋪就的寬窄不一的道路,路面上古老的車轍印延伸向遠方,只是在條石邊緣的坑窪處進行了填充,方便路人行走。如此改造,只因為東半部分的條石路面原本是清代御道。
此前進行長辛店大街市政綜合管廊施工時,在大街東側埋深1米左右的地下發現了大條石路面,經鑒定,為清代御道。專家將這些條石逐一編號、定位。鋪設好綜合管廊後,將御道整體提升1米左右,鋪設在長辛店大街上,讓歷史在這裡可以觸摸、體驗。
站在御道上,兩側的槐樹樹冠相接,再現著名的「長辛槐蔭」景觀。槐樹外側則是沿街修繕一新的建築,或紅或灰,或紅灰相間,互相交錯,很具拼接感。
「長辛店興盛於清早期,歷史文化厚重、建築風格多元混雜,因此示範區改造定位為喚醒長辛店時代記憶,按照一軸六坊佈局『年代博物館』。」項目總設計師、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劉淼說,從1899年的比利時古典樣式火車站,到百年間不斷疊加的寺廟、民宅和商舖,「五里長街」長辛店匯聚了多段歷史時期的文化元素,不僅是五教並存的商貿古鎮,還是近現代工業文明的重要策源地。
長辛店老鎮更新項目啟動區採用「集群設計」的模式,首先制定城市設計導則,即保持老鎮的風貌底色,比如挖掘長辛店大街的老尺度、老肌理,延續長辛店大街與兩側建築的高寬比,利用行道老槐樹維護街道界面場景;保留老鎮前店後廠和魚骨肌理,以及建築的形式、色彩和構造細部,邀請來自京滬以及法國、智利的眾多設計師參與各個板塊的設計,製造「和而不同」的混雜性。
漫步大街上,踏著御道石板,可以看到灰磚綠瓦紅門楹的清代老爺廟,被一層層剔掉瓷磚、水泥;灰白色外牆的回民食堂,用就地取材的石片兒做屋頂、河灘石抹灰牆……既能看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流行的干粘石商舖門臉兒、八十年代現代主義風格的「二百」,也可以看見灰磚與紅磚按比例搭配的長辛店民宅特色的時尚新空間。
這些元素混搭在一起,展現出多元的「年代博物館」,讓人油然生出一種感覺:這就是長辛店!

長辛店老字號醬肉遷址重張。

老院翻新請回老店開食集
長辛店老鎮城市更新項目部的會議室牆上,一幅放大版《乾隆南巡圖‧啟蹕京師》局部圖上,繪製的正是乾隆南巡時經過的長辛店大街。只見街道兩側商舖林立,熱鬧非凡。作為「九省通衢」進京最後一站,長辛店自古都是京畿商貿重鎮。
長辛店老鎮更新項目啟動區一期商舖總建築面積約1.8萬平方米,第二百貨及街區28組商戶。沿街前行,依文國潮時尚藝術中心、霸王茶姬、宣南書店、多樂之日等知名品牌紛紛落戶,絨華坊、候汐陶捨、東方花絲藝術館、玩木盒子、深山玩偶、吉福公社等文創店舖異常搶眼,讓長辛店大街更加可玩、可逛、可駐足。
在眾多「高大上」新夥伴加入老鎮的同時,長辛店老鎮的老街坊也回來了。在曹家口路與長辛店大街交匯處的東北角,保留了老鎮的傳統民居,綠色門楹的低矮紅磚房錯落有致,別有一番風味,這是老鎮更新特意打造的「長辛食集」板塊。
「這幾個老院落房屋形制完整,就給修繕保留下來,打造成『長辛食集』板塊。」豐台文旅集團總經理鮑蓬勃說,大街改造之初,他們把搬走的老商戶聯繫方式留了下來,目的就是要把「老街坊」留在老鎮。
一家包子鋪的包子出鍋了,濃濃的麥香味飄了出來,大竹屜裡一個個碗口大的包子十分誘人。這家包子鋪就是大街上一家經營了三十多年的「老街坊」,很受大家歡迎。旁邊的一家店面則飄散著醬肉的香味,「長辛店老字號醬肉」的牌匾赫然掛在門頭。
這樣的和諧共生,在大街上處處可見:「長辛食集」馬路對面一棟暫時無法實施改造的老房子,牆面被粉刷一新,成為「長辛影院」的幕布,讓人體驗看露天電影的舊時光;老理髮店修舊如舊,傳統的理發椅和剃頭刮臉服務已經就位,還融合了美甲、讀書、茶飲等新業態;北天和永藥鋪翻建後,相依伴生長百年的紫籐和銀杏成為庭院裡的主角,還專門引入了一家經營中醫藥茶飲的茶餐廳;重新煥發生機的「二百」大樓,一層的便民「長辛市集」和二層三層的展示空間、四層的演藝空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老居民們感慨:長辛店老鎮,還是那個能「打尖做生意的地方」!

文創商店吸引顧客駐足選購。

文旅商融合打造國潮地標
2024年12月31日,長辛店老鎮舉辦了一場跨年夜活動。這場沒有宣傳的活動,愣是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一晚上引來上萬市民,一睹長辛店老鎮的時尚風姿。今年2月12日,67國駐華使節、外交官及家人、境外媒體代表還專程來這裡過元宵節,體驗老鎮國潮范兒。
煥新亮相的長辛店再闖「潮」頭,老鎮的文商旅項目也進入常態化運營:想感受國潮文化的魅力,可以到陶捨體驗陶土創作、到花絲藝術館參與手工纏花、到絨華坊編織絨花……未來,這裡將聚焦「首發、首店、首展、首秀、首演」經濟,不出京就可以看到民族演藝和國家級非遺等特色活動,打造長辛店國潮文化新地標。(孫穎/文 劉平/攝)

西站南廣場升級改造 優化流線讓接駁更順暢
「花園站區」點亮進京初印象

在北京西站南廣場,環島西側的一排矮房子被造型優美的遮陽廊架替代,方便旅客等候網約車;豐台站按照旅客手機尾號數進行分區、分車道管理,從軟件後台直接提示旅客到對應通道候車……今年以來,北京各大火車站擦亮「進京最美第一印象」,通過環境升級改造、進出站流線優化等措施,使「花園站區」顏值提升,旅客出行提速。

北京西站南廣場改造完成,專用網約車通道方便旅客候車。

升級改造扮靚「花園站區」
「我剛從西安來北京,準備打車去酒店,北京西站比我幾年前來時更美了!」在北京西站南廣場環島西側新開闢的網約車候車區,拖著兩個行李箱的王女士坐在遮陽廊架下給家人報平安。
遮陽廊架與帶有流線感的白色座椅融為一體,一根根「竹鋼」在空中展開像一把把遮陽傘,滿足旅客防曬、避雨的需求。「這塊三角地,過去設有相關部門的管理用房,經多方協調挪走後,釋放了140平方米空間。」相關負責人介紹。
廊架頂端並非完全封死,而是局部鏤空設計,以便於氣流穿過。原來的護欄、石墩拆除後,換成了花箱,大花萱草、鳶尾等植物扮靚了「花園站區」。夜晚,點綴在廊架上的柔性燈帶可為旅客出行、候車提供照明。

在北京西站南廣場的網約車候車區,乘客在遮陽廊架下候車。

流線優化縮短旅客進站距離
暑運期間,各大火車站地區多措並舉,為旅客進出站、接駁乘車提速。
過去,西站南廣場環島區域常出現車輛排隊擁堵、出租車與社會車輛交織的現象。今年,在站區升級改造工程中,將環島西側匝道「二變三」,增加一條車道,加快車輛循環。在西站環島旁的網約車候車區,新增設了標有數字的指引牌,便於司機和旅客快速找到對方。通過一系列措施,西站南廣場環島通行效率提升約32%。

科技手段助力旅客接駁提速
除了工程改造、流線調整,火車站地區還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效率。
在北京西站負一層,通往網約車上車點的路上,一塊藍色大屏幕實時顯示著地面接駁區的監控畫面,以及車道上的網約車入場信息。一旦有車輛入場,屏幕上會跳出車牌號以及車道、站台信息,同時廣播通知旁邊網約車候車區內的旅客。
在豐台站南廣場P1停車場,網約車候車區也完成升級改造,加裝360平方米的遮陽棚。同時,按照旅客手機尾號數進行分區、分車道管理,從軟件後台直接提示旅客到對應通道候車,提高旅客與網約車司機的對接效率。(孫宏陽 馬小鈞/文 安旭東/攝)

 

近危物種「樹舌靈芝」現身豐台

近危物種「樹舌靈芝」大範圍發現,記錄到包括柳紫閃蛺蝶、黑脈蛺蝶、絲帶鳳蝶在內的23種蝴蝶,新增冠魚狗、游隼等11種鳥類……近日,豐台區發佈2024年生物多樣性調查結果,並推出環保研學路線,邀市民遊客共同開啟生物多樣性的「探索之旅」。
「調查過程中我們首次在全域開展野生大型真菌多樣性調查,共採集到大型真菌標本503份,發現124種大型真菌。其中,近危物種『樹舌靈芝』在雲崗森林公園、青龍湖、南宮苑景區、北宮森林公園等多個地方被發現。」豐台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大型真菌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森林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成員,其物種豐富度側面反映出地區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系統穩定性。

樹舌靈芝。
東方白鸛。

調查共記錄到蝴蝶23種,包括柳紫閃蛺蝶、黑脈蛺蝶、絲帶鳳蝶等珍稀物種。與2023年相比,新增東方燕灰蝶、閃紫燕灰蝶等4種蝴蝶,且首次獲得絲帶鳳蝶、柳紫閃蛺蝶實體標本,填補了區域物種數據庫的空白。調查還記錄到鳥類52種,其中北京市重點保護鳥類21種,與2023年相比,新增冠魚狗、游隼等11種鳥類。
生物多樣性是最鮮活的「生態成績單」。接下來豐台區將持續開展生態廊道建設,打造更加連通、更加多樣的生態空間,為生物多樣性的增加提供支持,並在永定河流域建立鳥類聲紋識別和監測網絡,在南苑森林濕地公園構建「植物—動物—昆蟲—鳥類」一體化監測體系與長期觀測樣地,完善城市生物多樣性監測體系。(孫穎/文 環生/攝)

中華多刺魚重現永定河
豐台已記錄到動植物超千種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豹貓、已經在永定河消失了十餘年的中華多刺魚……日前,豐台區亮出生態「家底」:截至目前累計記錄動植物超千種,包括849種植物、68種鳥類、222種水生生物。
豐台區西部丘陵與東部平原交織,永定河貫穿全境,形成多種多樣的環境基礎。豐台區系統開展水生態環境調查,結合水系分佈特徵、水體類型以及地表水質量監測斷面,構建了覆蓋轄區三大水系30個點位的監測網絡。在監測過程中發現,北京市二級保護魚類中華多刺魚重現永定河。中華多刺魚屬於小型魚類,個頭不大,成年個體也就5厘米左右,因其體背鰭的棘部通常由9枚交錯排列的硬棘組成,所以也被稱為「九刺魚」。

生態共治正在豐台區造就著「城市中的荒野」。

據介紹,截至目前豐台區共採集到魚類27種、底棲動物116種、浮游植物300種、浮游動物134種、大型水生植物17種,其中底棲動物種類較三年前增加了17種,占比提升近18%,水質正在持續改善。
這兩年,豐台區選取城市公園、居民小區、郊野綠地等93個具有代表性的樣地,共記錄到鳥類68種,其中,國家二級以上重點保護鳥類達到5種,當中就包括東方白鸛。豐台區的植物種類也有了明顯增加,2020年至今該區的植物種類已從642種增加到849種,其中23種是珍稀瀕危植物。

中華多刺魚重現永定河。

城六區首次記錄到亞洲狗獾種群活動;中華斑羚誤入小區車庫;猛禽紅隼安家居民樓外牆體上「周莊子家園」中的「家」字中……生態共治正在豐台區造就著「城市中的荒野」,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朝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方向不斷邁進。(孫穎/文 北客端/攝)

新發地建平台保障學校醫院食品安全

新發地食材集採集配平台近日正式發佈,豐台區中小學食材集采智慧平台同步啟動,首批12所中小學校簽約入駐,助力區域校園食材安全監管與集中採購邁入數字化新階段。
集採集配能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並保障商品質量。新發地集採集配平台以數字化整合採購、配送、檢測、金融等全鏈路資源,實現「議價定價數據留痕」「訂單高效匯聚」。「目前已實現155家配送商、80餘家採購單位上線運營。經過測算,可提升採購效率40%以上,節約成本15%以上。」北京新發地智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屹介紹,集采平台還打造「新價網」平台,真實統計每日新發地市場大宗批發的交易價格,讓集採集配有價可依。
現場,豐台區中小學食材集采平台揭牌,5家學校代表現場簽約入駐。此外,豐台醫院、豐台康復醫院、豐台中西醫結合醫院、豐台中醫醫院、豐台婦幼保健院等醫療機構也簽約入駐該平台。(孫穎)

豐台「國際人才港」開港

豐台「國際人才港」日前正式開港,豐台區政務服務中心變身集政務、文化、市場、生態要素於一體的人才入區發展首站與服務保障樞紐。
簽證/居留許可、海外留學人才服務、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走進豐台區政務服務中心,「國際人才港」服務專窗提供全方位服務。這裡還設置了「人才研修院」「人才會客廳」等空間,能夠實現人才服務、成果對接、專窗服務、生態展示、交流會客等多種功能。
「國際人才港」構建了「市-區-街」三級聯動工作機制,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為目標,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全週期、一站式服務,推動為人才服務從「能辦」向「好辦」「快辦」「辦成」轉變。
豐台區還打造了「人才服務專員」工作機制,組建人才管家服務團隊,為各類人才提供政策支持、技能提升、政務服務等5類50項一站式服務事項。
北京市公安局豐台分局還將結合「國際人才港」建設,為中外籍高層次人才提供出入境「專窗辦」、加急簽注「港澳通」、優先申領「五星卡」等更加精準、優質、高效的出入境服務。(孫穎)

「涼小鴨」小手拉大手共建美好社區

正值暑假,一群拎著塑料袋、手拿撿拾夾的孩子在家長陪同下出現在豐台區右安門街道涼水河畔。涼水河有哪些歷史故事?為什麼要定期清理水草?孩子們一邊沿河撿拾垃圾,一邊學習知識。他們是「涼小鴨」志願服務隊的學生志願者。
右安門街道開陽裡第四社區毗鄰涼水河,街道有一支「當班河長」團隊,定期開展巡河活動,可參與者大多是退休老人。該街道的老舊小區較多,環境治理存在難題,居民參與意識亟待提升。在這一背景下,以青少年為主體的志願服務隊「涼小鴨」成立了。

孩子們拎著塑料袋、手拿撿拾夾巡河撿拾垃圾。

一位小志願者說:「我們不光撿垃圾,每次巡河還會定一個主題,提前查閱資料,做好功課,巡河時給大家講一講。不僅保護環境,還能得到鍛煉,交到朋友,學到知識,每次參加我都可開心啦。」志願服務隊的另一個特點是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在保護環境的同時,豐富孩子的課餘生活,這樣的模式吸引了眾多家庭。2023年「涼小鴨」成立之初,經常參加活動的只有30多個家庭,如今在冊志願者已超過3600人,巡河範圍逐步擴展到永定河、豐草河、蓮花池、媯水河、馬草河等河域,累計清理垃圾近3噸。活動內容也更加豐富,增加了無償獻血宣傳培訓、植樹護綠、消防培訓等各類活動。

爸爸和女兒齊上陣,沿涼水河畔清理垃圾。

「涼小鴨」志願服務隊相關負責人馬靜說:「週末、寒暑假孩子們都會開展巡河活動,這不僅是簡單的環境觀察,更是生態文明的移動課堂。孩子記錄水質變化、清理河道垃圾等,家長也參與到河道維護中,形成孩子發現問題、家庭討論方案、社區落實整改的閉環。家長逐步從被動陪同變為主動參與。」

學生志願者帶動家長參與交通值守。

更讓馬靜驚喜的是,志願團隊迅速從環保延伸到社區治理的方方面面。前不久,孩子與家長一起走上街頭開展反詐宣傳,還到地鐵口治理共享單車亂停亂放。孩子們還會定期到自己所在社區的高齡獨居老人家,陪老人聊天,幫老人買菜,家長們逢年過節會和孩子一起到老人家中探望。原本陌生的鄰里在孩子們的聯結下熟悉起來。通過「小手拉大手」,家長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顯著提升。「涼小鴨」志願服務隊如今已成為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各類社區治理活動累計開展800餘次。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小學上下學高峰時段校門口警力不足、交通擁堵、安全隱患突出。為破解校園周邊安全治理難題,「涼小鴨」響應街道號召,由家長成立「安全守護小隊」。每天4位家長輪值,在接送孩子間隙駐守校門,承擔交通疏導、車輛盲區提示、學生交接協助等服務。2025年4月7日開始值守,如今已有100多位家長加入。
「現在放暑假了,等孩子開學,還會繼續去。」一位家長說:「娃都當志願者了,咱們做家長的也不能落下呀!」(鹿藝佳)

「蘑」幻夜花園夜遊上線

南四環馬家樓橋東北角的世界花卉大觀園日前被點亮:「蘑」幻夜花園夜遊正式上線。至10月8日,每晚巨型蘑菇森林、發光花卉、昆蟲王國、傳統花燈等將被點亮,為京城夜遊再添一處打卡地。
晚上8時,從世界花卉大觀園南門入園,迎面就是一片閃亮的「蘑菇」。人往巨型紅蘑菇下一坐,彷彿進入「巨人國」,從另一個角度看蘑菇的世界,別有一番趣味。


繼續向前,來到了昆蟲王國,這裡有鋪天蓋地的「蝴蝶」,有在草叢裡躲貓貓的「螢火蟲」,還有「蜻蜓」「蟬」等昆蟲,伴隨著大自然的蟲叫蟬鳴,感受夜色裡五光十色的昆蟲世界。
夜色如許,穿過一道「彩虹隧道」,順著叢林小徑兩側亮起的巨型畫卷燈,看絹紗上的水墨暈染,再往前還有「鯉魚躍龍門」「亭台樓閣」燈組,彷彿走入了流動的丹青之中。(孫穎/文 劉平 豐融/攝)

「北京文創」集合店落戶宛平城

「北京文創」集合店日前在豐台區宛平城內開業。集合店匯聚40餘家國內外知名文博機構及文化遺產地的精品文創資源。

「北京文創」集合店日前在豐台區宛平城內開業。

古色古香的店面四大主題區依次分佈。中軸線文創區,精選永定門至鐘鼓樓十五個核心點位的主題產品,生動串聯古都700餘年歷史軸線;三大文化帶文創區,集中展示長城、大運河、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代表性景點的創意佳作;博物館與景區文創區,一站式呈現故宮、天壇、頤和園等著名景區及國內外知名博物館爆款文創;非遺文創區,重點展示景泰藍、琺琅、花絲鑲嵌等「燕京八絕」技藝及繡球、扎染等非遺創新產品。(金力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