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警方公布打詐數據,提升市民的防詐意識。

基隆警方公布打詐數據,提升市民的防詐意識。

基隆警方公布10月份打詐數據,提升市民的防詐意識。(市警局提供)

【記者張毅基隆報導】市警察局12日舉辦「打詐儀錶板」記者會,公布本市今年10月份詐欺案件概況,根據打詐儀錶板統計顯示,受理數共214件,財損金額為6,136萬元。「打詐儀錶板」即時呈現各類詐騙數據。
市警局指出,包括案件數、財損情形、常見手法及防範措施,並搭配實際案例解析,期盼提升市民識詐能力,降低受害風險,將防詐意識深植人心。
局長林信雄指出,全市10月詐欺案件數較上月增加17%,財損金額減少38%。高發案類以「網路購物」居首(占29.4%)、其次則為「假投資詐騙」(占8.4%)及「色情應召詐財詐騙」(占7.5%)。就財損金額分析,上月以假交友投資詐騙居首位,占整體損失約31%。若以行政區來分析,信義區為案件發生數最高之地區(每萬人8件),七堵區則為財損最嚴重地區(每萬人508萬元)。
為深化「警銀聯防」成效,市警察局持續與轄內金融機構交流防詐作為,其中基隆第一信用合作社已依據警方所提供的「阻詐金鐘罩—高關懷保護對象名單」建置示警系統,並針對ATM異常交易或長期未使用的靜止戶,若出現頻繁交易情形,由行員主動致電關懷查證,且擬依大額交易通報門檻50萬元建立系統,並將金額下修到20萬元;基隆第二信用合作社則設立攔阻詐騙獎勵制度,凡行員成功攔阻詐騙案件者,只要持警察機關感謝狀,無論攔阻金額多寡,一律發給新臺幣5,000元獎勵金,以鼓勵第一線行員積極關懷提問、即時通報,共同打造更緊密的防詐防線。
此外,普發現金一萬元」政策已正式上路,詐騙集團亦趁勢假冒政府機關或金融機構名義設下陷阱。常見手法包括偽冒政府單位發送簡訊或電子郵件,要求民眾輸入身分證資料、銀行帳號、信用卡號碼或一次性驗證碼(OTP),藉此竊取個資與財產。
警方提醒,政府絕不會透過簡訊或郵件要求提供帳號密碼、驗證碼或匯款資訊,民眾務必牢記「三不原則:政府不會主動通知、不點陌生連結、不輸入帳號密碼或信用卡資訊。如接獲可疑訊息,應保持冷靜,切勿點擊不明連結或回覆個資,可撥打165反詐騙專線或就近前往派出所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