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煌教授從科技門外漢到「智慧e筆」,推動傳統書法、融合AI新境界。

張炳煌教授從科技門外漢到「智慧e筆」,推動傳統書法、融合AI新境界。

中華文物學會首場系列講座登場,邀請張炳煌教授主講「e轉新境—數位科技與傳統書畫的融合」,分享從科技門外漢到「智慧e筆」應用(記者柳芬馨攝)

【記者柳芬馨基隆報導】張炳煌教授從科技門外漢到「智慧e筆」,推動傳統書法、融合AI新境界。
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主任張炳煌教授,致力書法數位教育邁入第25年,堪稱書法教育的科技創新先驅。首場「文物藝術 × AI 科技」系列講座,日前於台北登場,中華文物學會簡楷倩執行秘書表示,榮幸邀請到張教授以「e轉新境—數位科技與傳統書畫的融合」為題,分享自身從科技門外漢到「智慧e筆」歷程。張教授為了吸引年輕人學習書法,攜手工學院李宗翰院長,並獲得穩懋半導體陳進財董事長資助,共同主持研發,他坦言,早期曾被質疑「數位書寫沒溫度」,如今在全球AI黃仁勳風潮帶動下,智慧e筆技術受到高度關注。
張炳煌教授現為中華民國書學會會長、國際書法聯盟總會長等職,推動傳統與科技融合不遺餘力。2025年初,駐日代表處臺灣文化中心與淡江大學合辦數位書畫展,獲駐日大使李逸洋及日本國會議員肯定。與會者親自體驗智慧e筆,並即時以AirDrop收藏作品。另在桃園橫山書法藝術館策展「翰墨無邊—國際書法名家邀請展」,結合3D動態及戶外光影投影,創造古今交融的藝術體驗,引發熱烈回響。
近年淡江大學舉辦「智繪船奇」、「書藝智生」AI國際創藝比賽,為傳統書法注入創新動能,也獲國際媒體追蹤報導。張教授強調,AI科技可提升書畫創作力與市場影響,自己從認識AI到學會善用,書法研究室學生也運用iPad Apple Pencil + App創作。張教授再輔導學生如何校對、潤飾、進而以文生圖、以圖展圖等應用。他也提醒,AI資訊並非全然正確,使用者需具備判斷與修正能力,才能發揮科技助力。
張教授壓軸分享,2025年為慶祝淡江大學建校75週年獻禮,將陸續公益商展研發成果:標草寶盒系統(于右任標草檢索)、書作玉成系統(書法布局)、美跡系統、空靈書法系統、筆跡自在系統(個性化字體)等,深化數位書法領域。他強調,AI與數位化是創作者的工具,絕非用以取代傳統書畫。書法作為文化資產,透過科技融合,既延續傳統,更開創新局,從紙本、數位、NFT到元宇宙,亦契合聯合國永續發展(SDGs)及碳中和目標。
張教授鼓勵大家:「學習永遠年輕!超越不了時代,也要跟上時代!」自2025年4月1日起,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的臉書推出「每日e品」書畫動態筆跡,歡迎大眾關注分享,見證傳統書畫與AI融合的無限可能。

淡江文錙藝術中心【每日e品】臉書Facebook,近兩日動態筆跡,欣賞一筆一劃墨韻,歡迎關注、按讚、分享。(記者柳芬馨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