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微型塑膠種子教師工作坊」邁入海洋塑膠污染新課題。

「海洋微型塑膠種子教師工作坊」邁入海洋塑膠污染新課題。

「海洋微型塑膠種子教師工作坊」,帶領夥伴學校教師邁入海洋塑膠污染的新課題並進行沙灘採樣與數據分析實作。「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提供」

【記者張靜惠基隆報導】塑膠污染已被認定為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海洋議題,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執行國科會補助的「I-Sea SOGA! 從臺灣北海岸微塑膠在地研究到全齡科普推廣」計畫,九月正式啟動,計畫以臺灣北海岸為實驗場域,結合地方本位教育,引導學生探究家鄉沙灘微型塑膠的分布與機制,培養其成為對環境「有感」的公民科學家,並將研究結果轉譯成「接地氣」的科普教材。
該計畫主持人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許瑞峯副教授率領研究團隊舉辦「海洋微型塑膠種子教師工作坊」,指導各校教師進行沙灘採樣與數據分析實作。協助教師能將科學探究方法延伸到日常教學中,並帶領學生參與研究。活動吸引來自5所夥伴學校、逾20位教師熱烈參與。
參與學校包括基隆市立暖暖高中、新北淡江高中、雙溪高中、金山高中及竹圍高中等。透過與海洋大學合作,期盼深耕在地行動發展,幫助高中生走出課堂,親臨海洋,將在地環境經驗與國際海洋議題結合。
許瑞峯副教授表示,相信在國科會科普計畫的支持下,此計畫將為基隆與新北市學校注入更多資源與學習契機,不僅推動科學教育創新,讓鄰海學校學生能認識海洋、親近海洋、潔淨海洋,更為臺灣的海洋永續播下希望的種子。
未來計畫將培育百位以上高中生,累積各基地學校的監測成果,建置北海岸微塑膠資料庫,並發展跨齡教材,拓展科普教育,讓科學教育更貼近真實生活。雙溪高中主任鄭裕德在參與沙灘採樣後分享,這次體驗讓他開始好奇家鄉沙灘的污染程度,期待結合校訂課程,帶著學生一同探索,尋找答案。
計畫也將於各夥伴學校舉辦「大師講座」。將國際最新研究轉譯為淺顯易懂的科普知識,帶領學生理解微塑膠的成因與影響,並思考如何以在地行動回應全球挑戰。許瑞峯副教授指出:「大師講座的設計理念,在於打開科學的第一道門。」學生不再只是被動聽眾,透過真實案例觀察科學與生活的關聯,並於過程中培養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
首場講座已於9月12日在暖暖高中舉行,獲得師生熱烈迴響。暖暖高中校長單益章強調「這樣的合作讓學生能跨出校園,從本地沙灘的觀察一路連結到全球課題,不僅深化對環境議題的理解,更實踐了「做中學」的教育精神」。